目前分類:文學賞析 (5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前半部由倪匡寫來,感性奔放;他仔細琢磨尹志平戀慕小龍女的心路歷程;抽絲剝繭耶律齊娶郭芙的真正目的;王重陽和林朝英的感情流於無味,歸根就是王重陽不愛……,情海男女的惆悵變幻、糾纏無奈,化為「黯然銷魂」,那是失意的最高境界。倪匡更據書中線索,決意將活死人墓的平面圖畫出來,卻發現一個楊過隻手難解的問題……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看》看的是《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兩部金庸「最流行」的作品。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這個江湖裡,如採花大盜田伯光也有重然諾的一面;令狐冲能保命,全靠岳不羣是偽君子;還有貪心的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為練功自殘身體的人……,倪匡於人物嬉笑暢談,更借西湖梅莊一段布局,探看金庸出神入化的寫作技巧,擊節稱頌。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鹿鼎記》,面對「韋小寶這個人,到底壞在什麼地方?」的詰問,倪匡逐一破解;「美人三招」和「英雄三招」是金庸寫得最好的招,誰說《鹿鼎》不是武俠小說?驚險緊張和俏皮輕鬆完美揉合,是讀《鹿鼎》最特有的感受……;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緣起於神瑛侍者灌溉三生石上仙草,而絳珠仙子欲以一生淚水報恩的序說。如此落於凡塵的寶玉,混跡在如水般女子們的柔情撫愛中,也領受多少相思血淚的淹煎苦迫。到頭來女子們嫁的嫁了、死的死了。同樣的報恩淚水,豈不也正可以化作霏霏雨雪,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的創作者,大抵總是滿眼含著淚水看眼前的芸芸眾生。傅秋芳、李十兒、金寡婦、金文翔夫婦、趙嬤嬤、賴嬤嬤、甄應嘉、包勇、賴尚榮、衛若蘭……有的只寥寥幾筆,或勾畫出底層人物的卑微求存,或於人情世故知所分寸,或側寫伏線引人遐思。後四十回補寫的「灰色地帶」,更促使蔣勳一再回到前八十回,細看原作者書寫的精神品質、人物真相。

尤動人心處,如「江南甄家」,是魔幻與寫實的交錯,孤獨與荒涼的觸碰;而黛玉和寶釵,一看再看,竟似共有同一個生命,彷彿任何選擇都是遺憾?

總不讓你覺得存在的襲人,像妹妹想被疼愛的麝月,愛玩耍拌嘴的碧痕,想在悶局裡闖出一條路的小紅、墜兒……寶玉身邊多有非凡志氣的丫頭,作者的回憶裡不只是富貴繁華。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七十回跨越到九十回,《紅樓夢》從繁華轉為頹敗,於是有讀者記憶很深的一段戲碼「抄檢大觀園」,有中秋團圓夜賈母聽笛的荒涼,有妒心生恨的王善保家的、王夫人、孫紹祖、夏金桂,就有晴雯遭讒、司棋被逐、芳官出家、迎春與香菱的受虐。

而尤氏的和善、惜春的冷酷、探春的擔當,寫得精采;還有一些小人物,如邢德全、燈姑娘、王一貼、賈代儒,也都有自己完成自己的方式;或是對比如黛玉與寶釵,反襯如薛蟠和薛蝌。《紅樓夢》作者看每一個人的生命處境,了解每一個人的生命嚮往,沒有褒貶,沒有結論,帶著讀者進入如此廣闊的世界,像在大觀園裡看百花盛放。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亙古不變的人生習題,《紅樓夢》裡寫得熾熱驚心的,莫過於「二尤」的悲劇吧。恣意狂放卻剛烈執著的尤三姐,渴望幸福卻苦受折磨的尤二姐,失格不堪的賈珍、賈蓉,機心妒恨的王熙鳳;更有大膽追求愛情、不惜走向毀滅的司棋,引得寶玉為黛玉痴狂發病的紫鵑……殘酷鄙劣、深情眷戀、脆弱卑微又執迷不悟,如此動人心魄。

一次一次讀《紅樓夢》的快樂,是反覆拾掇那些令人難忘的畫面吧:芍藥落花中湘雲的酣睡、壽宴酒熱間芳官的耳墜、香菱的紅裙、迎春的花串、葡萄架下的馬蜂、飄颻的風箏、吟詩的鸚哥……交織成華麗與回憶間,迷離恍惚的美。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色彩學高手鶯兒、公正寬容的特助平兒、得體伶俐的鴛鴦、上進好學的香菱、內斂守靜的邢岫煙、爽朗男孩氣的史湘雲、高傲而動人心魄的晴雯、認真做自己的探春、漂亮調皮的芳官、深情女同志藕官、病弱美人柳五兒……這些亮麗動人的生命姿態,何嘗不呼應著現代女性的特質與覺醒?

在《紅樓夢》一片花團錦簇中,偶略的浮光畫面,為蔣勳悉心撿拾起來,細細玩味:有賈母的富貴省悟,有柳湘蓮的自負孤獨,有石呆子的卑微苦痛,有烏進孝的生存周旋,有秦顯家的人際打點……人性試題處處;更有中國結與配色學、界畫的材料技法、跳脫文藝營的寫詩課、大宅門的管理學……文化逸趣不絕。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的鄙俗粗魯,與生命的憂愁不忍,往往是並列的。從甄士隱、賈雨村、馮淵、薛蟠、門子、秦可卿、王狗兒、劉姥姥、冷子興、秦鐘、焦大、李嬤嬤、賈瑞、張友士、戴權、北靜王、二丫頭、智能兒、元春、茗煙、賈環、賈璉、賈芸、卜世仁、倪二、馬道婆、蔣玉菡、金釧、賈薔、齡官、晴雯……這一個個如螢燭之光的人物,卻串起一部不朽巨著的荒涼百態與敘事細節,而《紅樓夢》的迷人之處,往往就在這些細節中。大事為「假」,小事中才處處顯「真」。

《紅樓夢》或許在說一個世俗不知道的族譜,這族譜不是血緣親疏,而是對生命的另一種牽掛緣分。《紅樓夢》正是在殘酷的權勢、腐敗的富貴中,為人性的反省留下最後一點溫暖的空間。蔣勳穿透人生寫出的紅樓人物,情感至深,令人追戀不已。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媜縫綴詩人失落的字跡,為千餘年的時空穿針引線,引領現世讀者一同舉杯邀月,乘翼雙飛,輕鬆穿越詩帝、詩聖、詩仙、詩魔的心靈。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少年維特的煩惱》為例,它給人的刻板印象是少男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辭強說愁的癡人囈語;但這本書的核心是在科學與理性至上的時代裡,批判權勢擁有者掌握主流的社會價值觀,抨擊階級利益者壟斷資源,壓迫個人獨立的存在;書中主角本著赤子之心,藉由荷馬、奧西安史詩和藝術,以恢復人的情感與認知,彰顯個人的獨特心性與存在。

由於這類作品的文筆流暢,以致多數讀者只注意到故事的表面脈絡,而忽略作者潛藏的核心議題,以及其代表的敘事主軸和哲學意涵。有文學帶路人的陪伴,或可掌握作品的精華與不容錯過的風景。

再者,歌德與珍.奧斯汀在作品中所展現的寫作技巧與鋪陳架構被嚴重忽略,結果就是多數人低估並誤判了經典作品的全貌。譬如,歌德運用日記體書寫自我剖白,以達孤獨自況的目的,使用誠摯的文字來描繪自然、藝術和詩歌所欲喚醒的僵化心靈;而珍.奧斯汀則首創「自由間接敘述」(Free Indirect Speech),讓小說人物除了自己說話,也藉由作者的聲音來表達,因此角色樣態鮮活;在發出感嘆,表達內心的紛雜思緒時,可以有寬廣的發揮。同時,作者可藉此和讀者產生親密的互動想像,拉出兩者對話的空間。這些屬於文本藝術性的分析,若有洞悉作者和文學手法的專人導讀,讀者就更能深入領略小說的丰采。

放在一個更大的格局來看,《少年維特的煩惱》(一七七四)對於社會階級的分立,社會人心的冷漠以及以愛死諫所展現的激烈情懷,被視為法國大革命(一七八九)集體情緒的基因;而革命造成皇室與教士階級的覆滅,由民粹的「恐怖統治」接手,將兩、三萬個「反革命分子」送上斷頭臺,致使其他歐洲政權的戒慎恐懼,形成「反法聯盟」自保。因此,《理性與感性》(一八一一)所代表的教養小說,從未婚女孩敞徉於綠意盎然的鄉間生活登場,主角藉由「克制心性」的修持以獲得美好婚事,並使各方獲得幸福或報應,正是維護英國引以為傲的貴族與鄉紳體制,並用以對抗「毫無節制的浪漫」所滋生的民粹革命。因此,這兩本看似浪漫青春的小說,竟蘊含深層的思想動能,驅動無數人的心智,得以產生摧毀或復興體制後的力量。這是文學史觀的洞察。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龍八部》以「非人」形象混跡在人間來建構寓言,也隱藏了類似《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的奇怪主題?《俠客行》呼應了蘇軾詩句「人生識字憂患始」,而石破天和古龍筆下的楚留香,竟有個有趣的連結?

《笑傲江湖》的令狐冲是段譽加蕭峯的升級版,更像是從春秋時代活過來的人;《鹿鼎記》的情節推進,全在韋小寶的語言表演,其中更暗藏中國社會最畸形的權力來源?它是「反英雄」小說的經典,更是金庸對歷史解釋的顛覆反思。

冤枉與誤會,情感上的偏執,「主角不像主角」的逆寫、民族觀念的轉變……,金庸在敘事、佈局乃至思想上都不斷突破、寫到極致,經得起每個人從不同的生命經驗來接近叩問,也將武俠小說推至難以超越的高度。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詩詞角度切入理解紅樓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倚天屠龍記所有憋氣式的線索,只為「六大派圍攻光明頂」?要將《雪山飛狐》和《飛狐外傳》放在一起讀,對胡斐那一刀劈或不劈,會有更多依據?《鴛鴦刀》是金庸拿整個武俠小說傳統來開玩笑?《白馬嘯西風》隱藏了強人從己的諷喻?《連城訣》裡人性的荒誕加上武俠的荒誕,反而更靠近現實?

「俠」,是韓非子法家觀點的「五蠹」之一,是司馬遷《史記.游俠列傳》的理想型生命情調,是中唐亂世劍俠刺客的華麗身影,是清末「俠即是儒」的尚勇精神。重然諾、秉持正義、為堅守原則願付出生命代價,但同時,俠也具備了曖昧性。對照金庸筆下,我們越能品讀出「俠」的樣貌是何等多元。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子輝老師講述唐詩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述西遊記中的人生智慧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述幾位梁山好漢的重點生平事件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述紅樓夢著作中的詞句,提示著12釵的命運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唐傳奇、《水滸傳》《三俠五義》,到平江不肖生打造了江湖概念,武俠小說系譜形塑了一個「集體世界」,而金庸的成就,在於既承繼又跳出了這種創作規則;甚至,武俠小說的終結,是因為江湖這個舞臺被金庸和古龍拆完了……

楊過是從《阿Q正傳》化身出來的俠?「射鵰」的來歷可追溯到《史記.李將軍列傳》?《書劍恩仇錄》的天山異域,讓我們看到武功的限制?袁承志的抉擇,反映了金庸的心境?而金庸自己,到底又最像作品裡的哪個角色?

楊照從金庸的生平與時代出發,追索小說與人生的微妙交錯;繼而逐部細究小說,從風格布局到角色創造,整理出金庸珍貴的寫作技藝。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