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理學 (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從理解原型出發,幫助你學會運用原型來創造獨特的角色,開展原創的故事。
 

•運用原型的時候也需要發揮創意:《黑道家族》(The Sopranos)影集裡黑幫老大東尼是這個原型,《歡樂單身派對》(Seinfeld)影集的傑瑞‧史菲德則是此一原型的喜劇變化版;《異形》(Alien)裡的雪歌妮薇佛角色的原型是「雅馬遜女戰士」,《麻辣女王》(Miss Congeniality)裡的珊卓布拉克角色也是!

•結合不同的原型,讓角色更真實:就像我們所有人,一個角色的性格裡可能有多種原型,通常由其中一個主導,尤其當處於壓力之下,主導的原型會出面接管,構成角色的一致性。

◆為角色選擇「陰性旅程」或「陽性旅程」,擴充你筆下的故事「陰性」係指主角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整個故事中從頭到尾一直在改變,從覺醒到重生,例如《鐵達尼號》的羅絲;「陽性」指主角一直抗拒內心的改變,直到必須做出抉擇,是要覺醒後取得勝利,抑或抗拒改變後失敗,例如《白鯨記》的亞哈船長。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書為清初道士所著,二十世紀初,德國最重要的漢學家尉禮賢將之譯為德文,並詳加評釋。後因此書對榮格思想啟發甚大,榮格因而為其寫上更詳細的《導論》。1980年此書日文版上市,由日本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家之一湯淺泰雄,重新詮釋《太乙金華學旨》的意義。

此次推介給讀者的這本中文版譯書,不僅集合了尉禮賢、榮格、湯淺泰雄三人的詮釋,並附上相關資料,其完整性甚超越德文版與英文版。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終生持續記錄自己的夢,所需要的『心』的能量,遠超過我們想像。」日本第一位榮格分析師河合隼雄深感讚嘆的是,明惠不僅記夢,也自我解夢,從中發現內在心靈的追尋與生存意義。

「從事夢分析不但需要強大的理性力量,更必須超越理性,勇敢地面對非理性的世界。如果理性的力量不足,容易被無意識吞噬;但如果一昧地固執於理性,則很難發現夢的意義。明惠能夠對自己進行夢的分析,是非常稀有的現象。」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源氏是世俗眼光中的「完美男性」:容貌才情、權勢地位、妻妾愛情無一不缺,但河合隼雄身為心理學家,他直覺充滿光環的男主角並無存在感(不像真實的人)。他從作者紫式部的寫作心理動機來探討:紫式部是為了講述自己的故事而寫下這部小說,為了展現自己內心豐富的各種面向而創造許多女性角色,且為了使故事有一條軸心線,而設計出源氏這個角色來串場。

在河合隼雄眼中,這部作品不是「主角源氏的故事」,而是「作者紫式部的故事」,更是「古代女性自我追求的故事」。

作者分析源氏諸多情人,分別代表了母親、妻子、女兒、娼婦四種形象。有的女性宛如慈母,有的是堅忍的賢妻,有的柔媚多情,有的則全身燃燒嫉妒的烈焰,也有露水姻緣的娼婦,以及背叛父親的叛逆女兒。「這些,全部都是紫式部」。這些女性角色加起來,可以圓滿一個以光源氏為中心的曼陀羅圖,具體表現出紫式部的內在。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村上的小說如此迷人?他到底寫中了現代人心中的什麼?身為村上書迷的榮格心理學者河合俊雄,嘗試以心理學來探究這個問題。

河合俊雄說:「榮格心理療法的世界重視夢與意象,許多時候與現實或常識是不相同的。這和村上春樹所描繪的事物非常呼應。」而做為村上春樹的讀者,往往能經由流暢易讀的小說進入與現實不同的次元,觸碰到人們共同的基底而轉化自己,這或許就是其作品魅力所在。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作者岸見一郎提及,某次搭乘電車時,一名罹患憂鬱症的年輕人向他搭話,年輕人這麼說:

「周遭的人要我適應社會,但對我而言適應社會就意味著死亡。」

岸見一郎認為,這名罹患憂鬱症的年輕人,雖然無法拯救自己,但從人性價值的觀點來看,比起不做自己且完全失去自己的個性、去當個「正常人」,這樣活著可說是更加正經認真吧。
 
佛洛姆也曾說:「正常人為了要被認為是有才能的人,他們會『不得不戴上自己心滿意足、幸福的面具』。而在面具背後,他們有著不安、煩惱焦躁、憤怒、憂鬱或失眠等問題。」
 
佛洛姆提出的解方究竟為何?他主張,首先必須相信人類原本就擁有的「人本主義(Humanism)」。

真正的人本主義,是認知我們的存在與發揮自己力量的能力,如此一來,便能夠解決自己的課題──何謂自我、為了自己而活、自己的特別能力,如理性、愛,以及完全落實生產性的工作,並且因此變得真正幸福。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生活中的不愉快、不對勁,都可以從童話心理學窺知一二,
讓心理諮商專家帶你用最輕鬆的方式認識心理學,獲得解方!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傳說的心靈探索》收錄了諮商心理師鐘穎在不同時期的講座內容,
從不同時代、地理情勢產生的在地傳說,透視臺灣集體潛意識轉變過程,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岸見一郎想透過本書探討「何謂公憤」。該憤怒的時候而沒有表達憤怒,究竟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又該如何抱持公憤?他認為,人只要擁有真正的憤怒,這個世界就一定會改變。無論如何,我們一定要改變世界。他在書中強調,在這個蠻橫無理與營私舞弊到處蔓延的時代裡,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憤怒」,也就是「公憤」。公憤是對營私舞弊、侵害人類尊嚴的憤怒。當人們忘記這種憤怒時,世界上就會到處充斥營私舞弊的歪風。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所有的不安都來自對「未知」的徬徨,以及想要「掌控」事情的焦慮。我們為身體的病痛而不安,為他人的期待而不安,為社會的紛亂而不安,「無能為力」的恐懼讓人們的心變得傷痕累累,並造就了無數活著覺得不安的人。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夢與潛意識:
.《愛麗絲夢遊仙境》——童年的自我懷疑
隨愛麗絲跳下兔子洞,身體變得忽大忽小,思考在青少年這個令人困惑的階段裡,如何同時保有兒童的天真,又不畏懼面對真實世界的壓力?
.《湯姆的午夜花園》——成長之路的人際關係
湯姆接受了午夜鐘聲的邀約,離家進入花園,揭示孩子走出家園,進入社交圈的種種心境,面對繁複的人際關係,孩子如何有安全感地長大成人?

永恆少年:
.《小王子》——追求獨特的永恆少年
從走出自己的星球、離開狐狸的小王子,看到永恆少年重自由而輕責任,慣性逃避、活在想像之中的內在課題。
.《彼得潘》——拒絕長大的孩子
居住在永無島,討厭大人的彼得潘,象徵以輕視現實來迴避自身的平庸,社會適應不良的迷路之人。

書中也以《浦島太郎》、《桃太郎》兩相對比,探討「青少年的網路成癮/拒學問題

浦島太郎潛入龍宮,象徵不願脫離母親的孩子,也易在現實世界不戰而逃;
相對而言,桃太郎則是勇於離開父母,爭取自己的人生寶藏。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陰影
.《化身博士》——自我的分裂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對「情緒勒索」一詞大多不再陌生,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勒索你的往往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當對方的反應與我們的預期不符,放大的感受,錯誤的認知,在在扭曲強化了種種情緒。

印度哲學裡一直有理智的「認知─情緒─行動」人生輪觀點,因為理性的認知到事物與情緒的面貌,可以為我們的心帶來平靜與專注,幫助我們採取更貼近真實且有利於自己的行動。

複雜的人際問題,也能以印度哲學的思維來解決與回應,因為不論外在問題為何,我們都可以往內轉換想法,鬆綁被自己勒索的情緒、被自我綁架的認知,用更寬闊的觀點與心境,化解人生難題。

印度哲學的思維練習,不只是訓練我們保持理性,感到內在平靜,
也在於瓦解我們解決問題時會有的恐懼感受與諸多想像。
當我們能看出自己主觀認知上的錯誤,
對客觀現實有更貼近的認識,
就能戰勝人類天性之中思考節能又悲觀的本能,
從生存模式轉為真正自在的生活在這個世上。

本書揭示了從正常的感受,到扭曲的情緒之間,會經歷的三種歷程。

認知到這樣的過程,就像是為你和你的心提供了「你不需要這樣想」的靜心解方。

而印度哲學「如實」的思維練習,則從每一天遇到的問題開始,不再像過去一樣,以為自己一定得這樣想、那樣做,最終能讓你的思想更符合現實,遠離斷見與常見的認知陷阱。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幸的愛情故事為何如此受歡迎?婚姻為什麼會成為愛情的墳墓?為什麼不婚男女越來越多?愛一個人,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該如何開始一段戀情?又該如何愛得不委屈、愛得幸福?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活在世上,需要對自己「內心世界的住民」多少有點瞭解。──河合隼雄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有「真正的」朋友嗎?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世上存在著一種秩序,用「標籤」畫下我們之間的距離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什麼,又在哪裡?是什麼讓我的個性和其他人不一樣?是心智、靈魂,還是身體?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技改變了生活型態,帶來了便利與效率,卻因此使得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遠,不如以前緊密。人們缺乏交集,大城市裡充斥著冷漠與不信任,也更難交心。

「陌生」這一詞,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因為,就連「家庭」這樣應該親暱的團體裡,都出現「父母誤解子女」或「子女不懂父母」的聲音。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