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世上存在著一種秩序,用「標籤」畫下我們之間的距離

一個人的身分意味著什麼?
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我們會感受到自己的身分、自己是誰。

●一曲韋瓦第的《四季》就足以讓人撕下暴力者標籤,被視為高尚人士?
●曾弒稚子的母親能讀博士嗎,殺手和更生人的標籤可有輕重?
●超賣機位的航空公司請亞裔乘客「自願」下機,因為亞裔多半逆來順受?
●數學資優班的女生擔心若是成績比男生差,會印證女生數學比較不好的印象?
●女性大法官的判決每每成為女權的指標,司法領域也逃不過被貼標籤的命運?

「你終究要決定自己想當什麼樣的人,別讓任何人替你決定。」
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下的藍色男孩》中,有著黑人、同性戀、單親、窮困者等多重邊緣身分的主角,在自身的命運中掙扎,一位毒販頭子對他這麼說道。
在月光下,黑人男孩是藍色的。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那人明明不認識我,卻自以為能評價我是誰!

無論在何種情境中,只要某種身分的標籤加諸於自己身上,我們都會知道。
我們會知道「別人可能怎麼想」,一旦自己做出某些行為,就可能印證這種標籤,而別人可能會根據這些印象來評斷、對待我們。
每個人都可能有偏見,這種標籤化的效應如何影響我們對待別人和看待自己的方式?

█ 刻板印象的幽靈無所不在,只是威脅的形式不同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蘭特‧史泰普斯走在芝加哥街頭時,以口哨吹出韋瓦第的《四季》,用悅耳的古典樂音來消除路人對他所屬的非裔男性有暴力傾向的刻板印象。路人不認識他,但由此知道他不是可怕的人,恐懼從他們的行為舉止中消退。

在本書中,知名社會心理學家克勞德‧史提爾針對他在刻板印象和身分認同的創新發現,提出深入精闢的觀點。史提爾透過戲劇化的個人經歷分享大量實驗和研究,一次又一次的結果證明了讓刻板印象對受試者發揮作用,就會使他們在受到該刻板印象影響的領域中表現變差,例如只要提醒一群主修數學並即將進行數學測試的女性,一般人都認為女性的數學能力天生就比男性差。史提爾的結論為諸多社會現象提出了新的見解,從標準化測試成績中的種族和性別差距,到相信黑人的運動本領較卓越的想法等等。

史提爾也解釋了在每個人生活中因身分問題而產生的兩難窘境,包括選修非裔美國人政治學課的白人學生成績每下愈況,以及主修工程學的女學生為了是否參加以男性為主的專業會議而猶豫不決。

身分不會決定你是誰,但標籤隨時可能貼在每個人身上。我們的一生都與自己的身分同在,它成為我們的標誌,成為我們的負擔,有時驅使我們成功,有時使人努力過度,有時則扼殺了自我本質。世界上沒有哪個群體完全不會被貼標籤,身分烙印如影隨形,讓人急於自我證明。

本書深入剖析身分認同感的形成因素和過程,具體呈現一直以來區區的標籤作用在每個人身上的力量有多麼強大,最後鋪陳出一項完善計畫,讓我們拒絕等號人生,重塑自己的身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盧三勝 的頭像
    盧三勝

    邁向玄奧幽深的境地 盧三勝中醫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