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之教授所著作之書,從《金匱博詁》為先。在六十年(一九七一年)春間,陳九如先生發起整理古醫藉,在當時未有結果。但卻定下了王教授對撰次金匱要略之心志。教授在閒暇時為之,至六十九年(一九八○年)夏,經三次改稿而成。本欲停止印行,但當時教授三子景龍先生說:「…父其投入一生之十分一歲月,可謂用心之永且謹矣;夫致力於格致之學者,在誠而至焉已耳,大可盡心於今日之十,不必虞明日之非;苟若今日之是,轉乘明日之非,斯有後日之是;即是科學歷史之前進軌跡也。」由於此,我們今日才有機會拜讀此《金匱博詁》一書。

王教授將當時西醫的臨床生理與中醫的臨床理論結合,旁徵博引。以科學的推理與想法,對金匱的條文多有所不同的見解。
例、奔豚氣之治療
丙、繼發性奔豚氣先驅期症治
原文: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釋義:悸字之本義,為心動。但在仲景氏書中,每作單義之動字用,在此即指臍下少腹部之跳動也。發汗後見臍下動悸,亦因於交感神經受發汗劑之刺激,減損其對副交感神經之對抗對,與對腸機能之抑制作用,於是腸蠕動亢進,發出奔豚氣欲作之徵兆。故仍沿用桂枝以興奮交感神經,而君以大分量之茯苓,鎮下焦之逆氣,並和之以甘草、大棗,共收調攝之功。

王教授認為此條奔豚氣之發,係由於自主神經系統之拮抗作用失調,致腸蠕動亢進,並用大量的茯苓來抑制腸蠕動之氣。在《本經》中提到茯苓之作用:“主胸脇逆氣,憂惑驚邪恐悸,心下結痛…”以及與茯苓之現代藥理:茯苓含茯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質、脂肪、卵磷脂、膽鹼、組胺酸、麥角細醇等,能增加連中鉀、鈉、氯等電解質排出。還有鎮靜和降低血糖的作用。其觀念與此有不謀而合之處。

可讀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傷寒延伸
    全站熱搜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