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於二日前半夜反應全身奇癢,認為床邊有蚊子叮咬,但卻沒有疙瘩,睡不著覺,脾氣暴躁,移往一樓躺椅上休息,清晨我醒後為其診治,問其飲食狀況無異常,但注意到最近這段時間我們這個區域陰雨綿綿,連續下了好幾天的雨,推測可能與天氣稍有關係。

診其脈右寸脈浮緩,稍有濡軟的感覺,舌淡苔白膩,且病人此時主訴稍有鼻流清涕、打噴嚏的情況,但無發熱惡寒及身疼痛等症,此時我依脈認為應是桂麻各半湯證,病機下述。

開立桂麻各半湯加白蒺藜、蟬蛻,病患服用一次後,微微汗出,接著卻連拉兩次水便(無惡臭、黑色),之後癢感大減。但於當天晚上吃到鹹魚,身又大癢,囑其海鮮及發物先暫停不要食用,又服第二帖藥還是水瀉,直到第三帖藥才停止,身癢及屁股處的疙瘩皆未再發。暫時以這三帖藥做一個結束(情況約改善7~8成),但為何病人會出現水瀉,我卻是不懂。

思考一下病機,首先看到
《傷寒論》: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癒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再看到《金匱要略註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五》: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這裏雖是浮而洪,但前面病機是相同的,浮則為風,風強則為癮疹。

《金匱要略註 中風歷節脈證并治第五》: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氣短。這裏開頭的遲,有醫家認為是浮字誤傳,而寒字應改為風,如此一來就與診到的脈象可以連結,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邪留皮膚,進而身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中醫診治蕁麻疹
    全站熱搜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