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D不僅在臨床症狀上有“絡脈瘀阻”的特點,在現代醫學病理學改變上更是如此。
一方面,現代醫學證實白塞氏病的基本病理改變是“血管炎”,病變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內皮細胞損害,炎症細胞聚集,釋放過多的縮血管物質和多種炎症介質,如內皮素、前列腺素E2(PGE2)等,促發血栓形成,微循環血流瘀滯,即中醫所講的“瘀血阻滯”。另一方面,BD作為一種系統性血管炎,不僅累及口、眼、生殖器,還常沿血管循行累及皮膚、黏膜、關節、心血管、消化道、神經系統、肺、腎等多系統、多器官
這一臨床分佈特點與中醫絡脈分佈頗為一致。
房老指出,絡是氣血津液輸布的樞紐和通路,絡病是與血和血管有關的病症;而BD的基本病理改變是系統性血管炎,病變局部微循環障礙、血行緩慢、血栓栓塞的特點與中醫“絡脈瘀阻”特點相似,故BD可理解為絡病的一部分。
因此治療上不能同於傳統中醫“清熱除濕解毒”的思路,更應抓住基本矛盾“系統性血管炎-絡脈瘀阻”,治絡。
遣方用藥特點——調節免疫、解毒通絡由於“脈、絡”與中小血管包括微血管特別是微循環的同一性,絡脈病變與微循環障礙的一致性,為“白塞氏病改善微循環障礙”“通絡”等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
房定亞教授從“免疫性血管炎,炎細胞浸潤、炎症因數釋放,局部水腫、滲出”等病理變化出發,結合“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色素層炎、結節性紅斑、皮膚潰瘍(尤其是陰囊)、膿毒症(針刺反應:用針刺皮膚後產生膿皰)、關節腫痛,血栓性靜脈炎或血栓形成、出血”等臨床特點,認為“病絡”為BD血管炎病變的主要管道和樞紐,病位在“絡脈”為“絡脈瘀阻證”,而絡脈損傷的病因在於“免疫異常導致的毒瘀深伏於絡”。因而治療的焦點亦不離“病絡”,立法“解毒活血,除濕通絡”。
鑒於絡脈中的濕熱毒瘀等病理產物是免疫異常所致,故要從調節免疫的角度來清熱解毒通絡。“病絡”包括毒、熱、瘀、濕、絡脈損傷;其中“熱毒入絡”是絡病久發難愈的根本原因。儘早使異常的免疫反應恢復正常、徹底地清除濕熱瘀毒,對於防止全身血管的炎症變化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且“清除毒邪”與“通絡”互為因果,清除毒邪又有助於血液迴圈的正常運行,而“改善微循環、活血通絡”有助於局部水腫、滲出的消散,有助於多種炎症因數的吸收。
所以房教授用四妙勇安湯和赤小豆當歸散治此類疾病,並重用甘草治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盧三勝 的頭像
    盧三勝

    邁向玄奧幽深的境地 盧三勝中醫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