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醫論醫話 (6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倪老師醫文,關於各疾病的沿革及治法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旦建立了負面情緒、思維和行為模式的古堡,人體的失調就從容易轉化的「神」(精神、資訊)的層面,進入中醫關注的「氣」(能量)層面,經絡通道容易不流暢。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分為:論文與脈法原理兩部分。論文指出了當時只注重湯頭歌訣而不精研醫理之弊,并對《溫病條辨》及陳修園某些觀點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所附4個臨床驗案,見解獨到,很有參考價值。鄒氏在論脈法原理中介紹了其多年的診療體會,所論有據,令人耳目尤新,確有“特見”之感。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記錄了倪師以中醫對治白血病、漸凍人、尿毒癥、肺癌等各類重症的諸多心法重點,呈現了倪師對中醫治證及傳承的深度思考,其中更有倪師關於中醫電腦輔助診療的構思。跟隨作者的文字,我們仿佛也體會到跟診倪師時全面學習中醫並探討生命真相的快樂,好像親身經歷了與志同道合者在佛州漢唐同修的精神盛宴。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年一覺經方夢》是作者多年了圍繞經方寫作的集子。記錄了作者對經方的所思所行,還有對其他問題的思考。涵蓋了經方醫學的理論及實踐,涉及學習經方的個人理念,對若干經方的深入探討,對經方常用藥物的認識及個人臨證治驗。作者楊大華跳出傳統中醫的思維,結合現代醫學的視角來看經方。對於經方的研習來說,或許提供一些別樣思路。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樂匋教授,筆名老匋,承新安王氏家學,善用仲景方,被稱為“王傷寒”,是新安醫學和溫病學學科帶頭人之一。《老匋讀醫隨筆》包括醫驗擷秀、方藥闡微、醫理鉤玄、診餘漫錄、治學門徑五個部分,有讀書心得、古方釋義、流派觀點、追憶案例等,案話結合,自成體系,適合中醫臨床醫師、醫學生及中醫愛好者閱讀。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描述了作者在沂源山區行醫的10年經歷,回顧了自己學習中醫及臨床實踐的過程。文中重點描述了作者在行醫過程中的所見所聞,融理論于實踐的心理過程,以及個人對《傷寒論》的獨特見解。本書不僅僅描寫了作者從醫10年的經歷,還介紹了自己初學中醫時的狀態,如何一步步從不明所以的學生到傷寒研究的大家的過程,是中醫初學者的指路明燈。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胡希恕經方醫學,讓我們能夠系統、完整地學胡希恕“六經、八綱、方證”經方醫學體系,還能夠有所感悟:如果放眼歷代醫家研究經方的累累碩果,我們會發現,胡希恕先生研究經方的成果,只是經方醫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小部分。對《傷寒雜病論》乃至“經方醫學”的深度化研究,須要下大力氣進行繼承和弘揚。“經方醫學”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亟待研究、探討和突破,須要一代又一代醫家進行理論思考和臨床實踐,既須要歷史的循證,亦須要集體的努力!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海玉,女,1975年出生,遼寧省瀋陽市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從事病因理論、“火”的理論、痰病理論等中醫基礎理論及其臨床應用研究。作為國醫大師陸廣莘學術思想傳承博士後,主編《國醫大師陸廣莘學術經驗集:創生性實踐的“健康醫學”論》。《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李中梓》內容簡介:李中梓,字士材,號念莪,生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卒于清順治十二年(1655),江蘇云間(又名華亭、松江府)南匯(今上海南匯)人。明末清初著名醫家,學術成就卓著。著有《內經知要》《醫宗必讀》《刪補頤生微論》等,李中梓重視脾腎,提出水火陰陽論,擅長“別癥、知機、明治”,注重養生、三因制宜,重視醫風醫德。《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李中梓》主要包括李中梓的生平概況、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和后世影響等。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傳承思辨錄:跟師劉渡舟胡希恕許振寰學醫暨臨證四十年手記》是中醫臨床家單志華先生跟師劉渡舟、胡希恕、許振寰學醫暨臨證四十年手記,是中醫傳承的一個生動文本,記載了作者單志華先生繼承名老中醫經驗、獨立思考臨證的思辨實錄。《中醫傳承思辨錄:跟師劉渡舟胡希恕許振寰學醫暨臨證四十年手記》分三個部分:上篇“仲景學術專題探討”部分,針對仲景學說中的諸多難點問題分別進行了討論,學術視角新穎,邏輯縝密,頗具原創性。中篇“醫論醫話拾零”部分,反映了作者的臨證特色與學術論證風格。下篇為“經絡腧穴探討”。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由青年教師徐琬梨博士結合跟隨其多年臨證、講課體會,執筆整理,以課堂精華實錄形式,原版再現了劉家義教授趣、簡、實、活的教學特色。分診法和辨證。內容包括:問診;望診;聞診;切診;八綱辨證等。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书为中医小说普及系列丛书之一,采用中医小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常见疾病的真实案例,语言通俗易懂,达到了宣传和教授中医药学知识的目的。

作者将传统汤药配合调动患者锻炼身体的模式称为中医擂台,本书介绍的治疗正是以经方加减与锻炼身体相结合,常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令患者不仅疾病得以痊愈,而且锻炼意志、调节心性。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志遠先生年已95,是我國有名中醫學者,從醫70餘年來,從事教學與臨床工作,閱歷宏富,被譽為“活字典”,日有所感,夜有所記,文辭暢雅,拔新領異,一千餘條,皆系心血結晶,極可珍視,有重要出版價值。千餘則筆記皆簡潔精當,少則八九十字,多則四百餘字,內容包括:包括醫友經驗、先父經驗、師長經驗、個人經驗、古賢經驗、個人驗方、名家驗方等,反映了張志遠先生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獨特的學術思想,有較高的臨床指導價值,深富教益。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胡希恕作為中國現代傑出的傷寒思想家、中醫臨床家、師承教育家。其經方學說尤其注重“謹守病機”,開創了以“八綱氣血”為核心的“六經—八綱—方證”辨證體系。作為“謹守病機派”代表的胡希恕先生”,與 “臟腑經絡派”代表的劉渡舟先生、“方證藥證派”代表的葉橘泉先生,被譽為中國現代傷寒學術史上的三座高峰。本書是眾弟子回憶胡老學術的經驗集。
作者簡介:馮世綸,男,主任醫師,教授,曾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男科分會委員、皮膚美容專業委員會常委和中國骨質疏鬆雜誌編委等職。 學習工作經歷:早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從醫50餘年,師承董建華、趙紹琴、胡希恕等名老中醫,先後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和中日友好醫院從事中醫臨床工作。 專業特長:擅長經方治療慢性前列腺炎、內分泌病、熱性病、咳喘、皮膚病等。發表了《傷寒雜病論溯源》等論文,出版了《經方傳真》等專著5部,為繼承和發展經方醫學做出了貢獻。 曾多次獲得國家和部級獎勵。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為中醫小說普及系列叢書之一,作者精選在五經富鎮鄉村巡迴義診期間的千餘案例,介紹了諸多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病的治療經驗,所涉及案例來源真實,講述方式輕鬆風趣。作者善用經方四逆散加減,發揮了“簡、便、廉、驗”的治療效果,為當地民眾所稱道,親歷者無不“拍案叫絕”,遂成此書。希望讀者通過快意閱讀,開心學醫。相較于傳統中醫醫案類書籍,本書的適讀性和文學性更優,適合廣大中醫愛好者閱讀和參考,中醫院校學生亦可通過本書的內容加深對理論學習的理解和掌握。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為中醫小說普及系列叢書之一,採用醫案醫話的形式介紹了百種常見疾病的真實案例,語言通俗易懂,達到了宣傳和教授中醫藥學知識的目的。書中劉老以善用芍藥甘草湯而聞名,所用藥味不超五味,卻常常效如桴鼓,可謂“簡、便、廉、驗”。本書以芍藥甘草湯為基礎方,通過辨證論治,對經方進行加減組合,向人們介紹了百種常見疾病的治療方法。希望讀者通過快意閱讀,開心學醫。相較于傳統中醫醫案類書籍,本書的適讀性和文學性更優,適合廣大中醫愛好者閱讀和參考,中醫院校學生亦可通過本書的內容加深對理論學習的理解和掌握。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乃作者學醫八年、臨證三年來對中醫理、法、方、藥、診斷、治療的一些體會,其中有探索,有感悟,也有疑惑。縱資歷尚淺,本書亦非立說之見,將偶感、偶識付于筆端,以警日后的自己,同時也為初學者提供一些思路。文章*后附以筆者在臨床所見之典型案例,有的有病無方,有的有方無效,有的只是提出一些假設,有的只是單純地病案記錄……醫海浩瀚,所見者不足萬一。故拙有此作,謹恭讀者指摘。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寨華編著的《吳鞠通》以吳鞠通的三焦辨證綱領、溫病學術特色及臨證經驗為主線,論述了吳鞠通溫病三焦辨證體系的理論構成、治則治法、方藥運用特點、典型醫案,以及後世對溫病三焦辨證的繼承與發揮等。同時,還論述了吳鞠通“救陰保津”“顧護脾胃”的學術觀點,常用的保津液、護脾胃方法等。在以往相關研究基礎上,闡述了吳鞠通學術思想對後世內科、婦科、兒科及方劑學發展的影響。本書的編寫,旨在對學習和研討吳鞠通溫病學理論及臨床上診治溫熱病,研討吳鞠通的內科、婦科、兒科學術思想以及方劑學成就,提供有益的參考。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伯壇深得張仲景《傷寒論》要旨,對歷代醫書多有閱覽,而反本窮源,旁及各家,且不固守舊說,著意創新,以精、警、整、醒四字為運行醫術的方法(即:精通三陰三陽、五運六氣;警覺那些有誤的,對醫書不生搬硬套;整理有層次,或從表而入裏,或由裏而發外;醒神清腦,隨機應變)。對醫理堅持“四不”(不剝削、不阿附、不隨便敷衍、不拾人唾餘),對前人注釋張仲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絕不盲從附和,悉心探索、創新醫理。陳伯壇行醫教學五十餘年,被譽為近代嶺南有名的傷寒學派的鼻祖。本文從陳伯壇著作入手,深入分析探討陳伯壇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旨在為現代臨床、科研提供文獻資料和學術借鑒。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