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史地 (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隋煬帝開通了南北大運河,三征高句麗,北巡突厥,修建洛陽城……為什麼立下了豐功偉業卻只能遺臭萬年?甚至煬帝被殺時,連他的妻子蕭皇后都袖手旁觀,也不像某位紅顏知己那樣從夫而死,只是跟宮女一起用床板做了副棺材,默默地為相伴了三十五年的夫君料理後事。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葡萄牙人達·伽馬到達印度古裡時,不知有沒有向來得更早的鄭和致敬。

媽祖護佑的遠航,卻早已戛然而止,開啟海洋世紀的機會,竟滿不在乎地拱手讓人。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明代皇帝中,嘉靖是最長袖善舞的。他既能夠保證大權在握,又不像朱元璋和明成祖那樣辛苦,倒黴的便只有他的臣僚和帝國。首輔走馬燈般更替,直到嚴嵩上臺。終其一生,嚴嵩都只是寵臣而非權臣。他雖然害人不淺,卻終歸被嘉靖皇帝坑了。幾經沉浮的海瑞更反映出一個怪現象:誰都知道海瑞是清廉的,但幾乎誰都要孤立他。孤獨的海瑞甚至不能辭職,只能當作活化石供在南京,作為帝國推崇道德的招牌。張居正則更為複雜,他趁著皇帝年幼,抓緊推行改革,到頭來卻以差點被開棺戮屍收場。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作為教育者,他是失敗的;作為改革者,也是失敗的。萬曆帝三十三歲以後就不再視朝,躲在深宮悄無聲息。閣臣愛見不見,奏章愛批不批,他到底幹了什麼呢?大明是否如後人所說,亡于萬曆而非崇禎?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史」猶如一把鋒刃,「評古人」角度既冷又奇的刀爾登,在《亦搖亦點頭》中收斂了他的銳氣,以溫厚睿智的筆觸,回望自己半生接觸中外文學的歷程,笑談關於「讀書」的許多疑問與想法:像是讀書「有用」或「無用」?通俗與文學作品間的界限與糾結?什麼是「經典」?何謂閱讀的「品味」?我們還需要讀「古書」嗎?

他在書中說,每讀一本書,我們就多了些知識,更多了一些「已知的未知」,當我們將精神世界的邊際向前推進一寸,未知世界的規模便擴大了一尺,這是折磨,卻也是閱讀最令人著迷的地方,也讓刀爾登癡迷了數十年。

更流行一點的閱讀功課,談到「為孩子找書讀」,刀爾登則自述:「我曾為兒子挑選讀物。我喜歡的,他不一定喜歡;他喜歡的,我不一定看得上。這頗令人苦惱。後來我就想開了,不論什麼,只要不讓心田荒著,總有些好處吧。話雖如此,我們仍要挑選。我們認為某些種子比另一些更好,我們便挑選它們,這不意味著我們永遠是對的,這只意味著我們有義務傳遞經驗,正如結種是植物的義務。」

至於成人的讀者、啟蒙之後的書目,刀爾登聊著那本基本上沒什麼人真正讀完的世界經典《尤利西斯》、在《湖濱散記》中叨絮不斷的梭羅、那嫉惡如仇且罵人無數的魯迅。對於還在堅持閱讀的你,總能在刀爾登的文章中發現令你會心一笑的段落,並從中獲得一些心靈上啟發與慰藉。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另類的視角和犀利的筆觸,重看歷史中的各色人物與軼事,刀爾登挑出隱蔽在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毒瘤,探討個人與群體、國家之間的關係:感嘆不服從「主流價值」的嵇康終因「不合群」而招致殺身之禍;講東林黨討伐魏忠賢,並非「君子小人不兩立」,而是士子為政治失敗尋找替罪羊,使人們的憤怒不致射向自己;講法儒當道之下的巍巍皇權如何打著「忠君愛國」的名義管理民眾,致使「貴生重己」的楊朱等人被視為不忠背德。

刀爾登貌似談論絕塵古事,細看卻處處映照著現狀,見人之所未見,引領我們去思考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給中國歷史、給人們、乃至對當下帶來的影響,並感慨「人的生命屬於自己,是最簡單也最經常被忘掉的道理,因為有那麼多力量致力於讓大家想不起這個道理,而且總是成功。」以文字為刀,刀爾登使勁將這張幾千年來不斷被加固的思想網絡捅出口子,並反思生逢「盛世」的我們究竟身處的是一個新時代,還是同樣的「舊山河」?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元璋稱帝沒多久,就掀翻了傳統政治的桌子,通過一系列組合拳,重建了帝國的制度,改變了中華的航向。朱棣從侄子手中篡取皇位,並將國都遷往邊地北京,他的制度設計,更是奠定了整個明朝的個性和特色。 

朱明王朝,是徹頭徹尾的朱姓王朝:皇帝們恣意任性;大臣們淪為家奴;文字獄和太監擅權層出不窮;錦衣衛和東西廠無孔不入。 

而在皇權的邊緣,南國富庶,人物風流。繁華的城鎮裡經濟活躍,並催生了多樣而新穎的市井文化。 
從廟堂到江湖,大明精彩。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同於中國傳統上在談論人物時慣有的忠奸善惡、涇渭分明的陳述方式,刀爾登企圖還原人的立體多面性,在他眼中沒有純粹的好人,也沒有壞透的惡人。不論是談及「包拯」剛正不阿導致難以接近、直臣「海瑞」羞辱幼女致死、被廣大儒生背叛而獨領千年罵名的「王莽」──刀爾登點評歷史風流人物的方式,並非附庸近年風行的翻案路線,而是帶著文人的溫潤與自省,與畫滿條條框框的「大義」與「壓迫性的道德環境」作個爭論,點出中國歷來以道德殺人、以忠壓倒仁孝、以大節掩蓋小節的史觀,並嘗試從現存史料中,重新找回屬於這些歷史人物的面貌。

在《中國好人》一書中,刀爾登不僅以豐富的學養,為讀者開拓新的閱史視角,更傳承中國文人以文針貶的義務感,在審視這些文人偶像與批鬥對象的歷史人物時,不執著於得出什麼「真理」來訓人,它能讓讀者在各種殷鑑之中更加了解人情事理中的所以然,同時保有思考的餘裕,省思歷朝歷代的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關係間,存在著什麼細節與處境。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漢室傾頹,戰亂連綿;群雄逐鹿,天下三分。
這段由於《三國演義》的妙筆生花而家喻戶曉的歷史,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橫空出世,蒙古鐵騎在短短幾十年間席捲歐亞大陸。 他們從何而來?是天選之子還是曇花一現的攪局者?世界文明格局重新洗牌,中華歷史的車輪又將駛向何方?

中華民族到了關鍵的時刻。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歷史。審視“世界文明中的中華文明”,找到“中華文明中的共同價值”,明白“未來世界中的責任擔當”,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華的位置。這就是《易中天中華史》的任務。至於結論,也許會有,也許沒有。但即便沒有,探尋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而且充滿樂趣的事情,諸位難道沒有興趣嗎?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靖康恥,風波獄;臨安風,崖山雨。命運多舛、半壁江山的南宋,卻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億級人口的大帝國。海外貿易覆蓋歐亞非,程朱理學影響元明清,詞的境界和韻味更是臻於極致,苦難而風流的時代一言難盡。
學者易中天,顛覆傳統史學著作的寫作方法,以優美詩意的語言、獨特創新的全球視角,將用五年時間寫作六部共三十二卷巨著《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先秦》,第二部《秦漢魏晉南北朝》,第三部《隋唐》,第四部《宋元》,第五部《明清》,第六部《近現代》,現已出版前十九卷。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不喜歡『弱』,那是因為弱者有很多短處,但那絕對不是弱者的全部。在人們比較不易察覺的弱者特性,它有善良、堅忍、寬容、真誠……甚至曠達。」——王浩一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大宋王朝的重重危機,新即位的年輕皇帝宋神宗打算革除弊政,重振國威。他需要一場革新,更需要一個幫手。才華橫溢的王安石登上了變法舞臺,他網羅改革派人才,成立推動變法的相關機構,一系列新法迅速展開。不料改革願望雖好,執行起來卻弊端不斷。反對派群起而攻,王安石兩度罷相,堅決要求守護祖宗家法的司馬光執政,盡廢新法。理智的蘇東坡新舊兩邊都不討好,幾乎因“烏台詩案”而喪命。一群聰明正直的政治家,最終卻讓變法淪為一場拉鋸混戰,大宋王朝的命運也因此被改變。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頓挫,是人生最佳成長的特效藥,
讓英雄蛻變成謙卑、有包容力的強者。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我們一起重新認識,
英雄內心深處的中道價值,所顯示出來的影響力。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個巨變時代,有太多前所未遇的狀況隨時出現。
在變,與不變之間,該如何因應取勝?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文明史》(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是二十世紀以來,流傳最廣的一套歷史著作,因為淺顯易懂卻又見解深入,被推崇為「二十世紀的《史記》」、「評論人類文明的《離騷》」這部鉅著多達11卷,涵蓋了每個時代、從東方到西方各國的經濟、政治、宗教、文學、哲學、藝術、音樂等領域。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趙匡胤黃袍加身,柳永流連青樓吟曉風殘月。

狄天使橫衝直撞,包公端坐開封府鐵面無私。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資治通鑒》卷二十二
 
元封元年泰山的封禪大典(西元前110年),是漢武帝功成名就的具體象徵。這一年,他才四十七歲。實際上漢武帝的基礎十年前就已奠定。打從十六歲登基之後,便大刀闊斧的進行前所未有的革新:尊儒,從秦政變為漢政,獨尊儒術思想統一;推恩,削弱各王國勢力,集權中央開拓王權;舉賢,從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僚政治;討伐匈奴,東征西討收夷狄為華夏。帝國巍然屹立,霸業風生水起。然而在這些不世之功背後又有多少血淚經驗與慘痛教訓,嚴刑峻法之下,酷吏橫行歷任宰相幾無善終,外戚干政層出不窮禍延子嗣,輪台下詔罪己留下千古疑團,看似天之驕子的他究竟是怎樣的一位帝王?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束了唐中宗、唐睿宗時期的混亂局面之后,唐玄宗李隆基掌握了權力。年輕的皇帝勵精圖治,起用姚崇和宋璟為相、宇文融理財、張說輔政,大唐帝國在建國將近百年之后,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如此盛世,讓日漸年邁的唐玄宗志得意滿,他沉醉於《霓裳羽衣曲》,痴迷於和楊貴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前有李林甫秉政,后又楊國忠擅權,而邊地胡人出身的安祿山則一點點積蓄力量。終於在公元755年12月,安祿山起兵范陽,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擊,平叛之路漫長而又艱辛。安史之亂后,宦官專權、朝臣內訌、藩鎮割據、胡人添堵,大唐勉強支撐,黃巢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又踹了王朝一腳,公元907年,大唐王朝滅亡。從此,人們只能夢回盛世大唐。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秋中期之後,秦的勢力抬頭,甚至迎頭趕上各國,但秦國依然被認為是蠻族而飽受歧視,就連城濮之戰後的踐土之盟,身為戰勝國的秦依然被排除在外,無法參加各國的盟會,原因無非是被歸於只是一個文化落後與政治混亂的諸侯而已。

從商鞅變法之後到秦始皇崛起這百年之間,原本視為西戎蠻夷的秦國卻成為最終吞滅六國一統天下的皇者。然而秦國無論是從土地改革或是郡縣制度所建立的文化在原有周朝的封建體制下的社會結構無一不是衝擊,這樣與眾不同的制度改革確實成功使秦國一舉站上歷史舞台的巔峰,這樣的霸業只存在十五年之久。隨即陳勝造反、項羽爭雄、劉邦稱帝,但這短短數十年的動盪卻影響後世數千年之久。


盧三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